中国企业的全球化:中国的新时代

November 18, 2025

致48家集团各位成员:

我刚结束为期三周的中国之行返回伦敦。这三周里,我与商界领袖、政府官员、企业掌舵人、创业家及老友们展开了密集会谈,每日从清晨七点工作至深夜十一点。每次赴华,我都要求团队将日程排满全程无休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因为我深知此行意义重大。

图片:与上海市市长龚正先生(左一)、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先生(左二)进行闭门会谈。

赴华于我而言是一场理解之旅。理解今日中国之方位,理解中国正在推进的事业,理解其发展愿景与实践路径,最终思考这一切对未来一二十年的深远意义。最重要的是,探索48家集团如何助力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企业,在这场全球增长的新时代中不至落后。我此行不为敷衍了事,而为倾听观察、串联脉络。

每次访问我都与各界人士深入交流——从董事会会议室到生产车间,从政府机构到街角咖啡馆。我聆听各领域商业讨论,思考这些动向对中国经济、英国企业、欧洲市场乃至全球格局的

影响。这份洞察力正是我的职责所在。接任48家集团主席并非开启新篇章,而是使命的延续。自孩提时代起,我便与中国结缘,2002年更开始全职投身对华合作,而我的家族与中国长达七十余年的商贸往来,早已让中国融入我的生命基因。

七十年间,每一代人都见证着不同的中国。我祖父时代的中国正重建工业体系,向世界敞开大门;我父亲时代的中国推进改革现代化,向全球伙伴学习;今日之中国则在创新中全球化,开始引领产业技术新变革。在这些历史阶段中,我们家族始终致力于帮助西方企业理解中国动向及其深远意义。

图片:与北京市朝阳区共同举办机器人及能源企业出海发展圆桌会议。

过去二十五年,互联网与全球互联极大改变了信息获取方式。许多企业认为接触中国已轻而易举,将理解中国简单等同于信息收集。事实远非如此。世界是复杂的,中国更是如此。要建立有意义的对华商业关系,不仅要知晓沟通渠道,更要理解其思维方式、价值取向、优势所在与薄弱环节。

此次行程及过去三年主席任期的积累,让我深感有必要分享对中国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发展重点的洞察。

关税与无人预见的历史转折

当美国开始谈论"去风险"与"脱钩"时,众人皆问:"中国将如何应对?"过去两年间,我从商业视角观察此事,恍若美国正试图阻断中国全球供应链,削弱其影响力。而真正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应对之道。

要理解当下,需回顾中美关系的基石。数十年来两国务实合作:1970年代关系破冰,逐渐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。美国运用中国的制造能力、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日益提升的质量水平;中国借助美国的消费需求与商品基础。美国民众获得价廉物美的商品,同时向成长中的中国市场输出高附加值产品——这套模式曾经运转良好。

图片:在北京金融街论坛发表主题演讲,阐述金融创新如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。台下听众包括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先生。

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攀升,已成为现代世界的重要力量。面对这个事实,世界有两种选择:拥抱并塑造共同成功,或竭力抗拒。美国选择将这段关系视为威胁而非资产。"去风险""脱钩"等话语盛行,科技、数据与安全成为表面议题,深层目标却是延缓中国发展步伐,制造疑虑取代信心。

特朗普总统任内,关税成为政策工具。数百亿关税骤然落地,当时被宣传为挽回美国利益的战术调整。但我认为,这些关税实则产生了更具战略性的长远影响——它们剥夺了美国的最大优势。

中国文化与体制注重长期关系维护,善于在困境中寻找解决方案,在顺境中强化纽带。中国企业如同中国人民,习惯以数十年而非季度为单位思考合作关系,一旦承诺便坚守不渝。

图片:与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先生会谈,共同探讨支持中国科技与机器人企业出海的相关举措。

关税打破了这种动态,使关系充满不确定性,迫使中国开始分散风险、拓展多元关系、启动全球对话。中国开始更密切关注欧洲、全球南方、东南亚、非洲及中东地区。它并未一夜放弃美国,但已开始修筑新的贸易通道,建立新的合作关系——这些非权宜之计,而是战略布局。当中国修筑道路时,期待的是长久使用。

因此我在私下常说:关税或许是美国送给中国最珍贵的长期礼物。若中国在无外界压力下自主构建这些新关系,西方媒体必将充斥"中国企图掌控世界"的论调。但正因以美国关税与"去风险"为触发点,这一切被解读为被动回应而非主动进取。然而实际效果相同:中国如今拥有前所未有的全球通路,且绝不会轻易放弃。

从技术引进到创新出海

这引出了我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判断。中国的焦点不再仅是引进国外技术与知识——这虽曾是多年关键,却已非主线。新时代的主题是中国如何将自主创新推向世界。

长期以来,中国的短板不在制造或发明,而在企业全球化能力。她曾是世界制造引擎,却常与终端品牌、市场叙事和客户关系失之交臂。如今这一切正在改变。

图片: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董事长张为忠先生在浦发银行总部合影

中国技术创新已达到与主要强国比肩、部分领域领先的水平。量子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可持续发展等赛道的竞赛已然展开。旧全球经济建立在水泥、房地产、金融与消费之上,新时代则依托能源、量子科技、人工智能与自动化——这将塑造截然不同的未来。

中国对此新世界的投资已持续多时。她不仅在建造工厂,更在构建产业体系;不仅提升产量,更增强能力。

历史上相对薄弱的环节——将众多强大企业转化为全球企业——正在发生转变。不再仅是"中国制造",而是由中国创造、培育、销售,以中国品牌、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市场的全球品牌。

这正是当下变革所在。中国正投入时间、资本与政策,为企业出海铺路架桥:投资海外基础设施,在分销、品牌与客户服务领域培育国际能力。

图片:与北京市朝阳区委书记吴小杰先生会谈。

在中国各地,省市正在建立帮助企业理解外部世界的枢纽中心,传授在法德设点、在英构建合作、在中东非洲开拓市场的实务经验,涵盖文化、法规、金融、法律等维度,指导如何与国际银行对话、与全球投资者协作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谈判。

多年来话题始终是外资企业理解中国,如今话题已转变为中资企业理解世界。这是重要转折。若要让中国创新真正走向全球,必须建立在理解当地文化、期待与需求的道路上。

"去风险"背后的真实产业变革

当前关于"去风险""脱钩"的讨论,常忽略已然发生的产业变革本质。当西方谈论减少对华依赖时,中国早已开始摆脱曾定义其角色的低端产业。

中国不再聚焦T恤、钢笔与运动鞋制造,这些产业正转移到如今扮演当年中国角色的国家——而中国已对这些地区进行投资。当别国试图将产能移出中国时,中国已主动将低价值生产移出本土。

图片:与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先生、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女士共同分享我祖父的著作。

中国现在的焦点是高端制造与精密机械,降低劳动强度,提升科技含量。她不再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廉价商品,而是运用先进机械以极少人力制造高质量产品。

电动汽车领域尤为明显。十五年前,中国团队在德国考察电动车产业时,发现技术已成熟,唯一真正障碍是基础设施。欧洲理解产业潜力却缺乏变革速度与规模,而中国做到了。

图片:与山东省德州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(德州市贸促会)签署谅解备忘录。

如今中国电动车产业在某些方面已领先十至十五年,充电网络建设速度令人难以企及,并将电动车生产融入更广泛的产业规划。这非偶然所得,而是长期观察、学习与实践的成果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全力聚焦自动化、机器人技术与科技应用。我走访过无数工厂,推门时期望见到成百工人,映入眼帘的却是无人工厂。接待员身后,是机器人掌控的生产线。

中国意味着机遇。对英国及西方企业而言,"去风险"或像短期策略,但长期缺乏建设性接触将意味着在技术时代丧失话语权、能力与数十年增长潜力。

图片:访问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(BAQIS)。图中左五为研究院副院长龙桂鲁教授,右五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洪起教授。

我在北京某顶尖研究机构的访问恰印证此点。首席科学家告知,他们从英国订购科研关键设备因"国家安全"遭禁运。他坦言中国旧有理念始终是"租不如买,买不如造",这套哲学塑造中国数十年。但"去风险"政策迫使转变发生:三年内他们自主研发出同等水准设备。英国企业不仅损失数百万英镑订单,更永远失去了整个产业市场。

在与众多企业掌舵人的会谈中,我仔细聆听他们对未来判断:已发生的、正发生的,更重要的是即将到来的。

我认为下一轮经济衰退中,自动化普及将改变我们生活与工作方式。当营收下滑,人力成本始终是最大支出项。过往周期中岗位削减后得以恢复,但新周期中许多岗位将被自动化永久取代。企业将一次性购置机器,替代经年累月支付薪资。

这不仅影响中国,更将冲击西方。这为欧美重建工厂提供新可能——基于自动化与可再生能源全新设计,创造西方匮乏已久的增长动力。这些工厂不再依赖大量人工,而是构建于机器、软件与清洁能源之上。

这对全球供应链、产业政策及中国经济角色具有深远影响。

对集团成员与新篇章的启示

于我而言,这三周中国之行是漫长旅程的片段。近三周的观察,加上三年主席任期及此前多年积累,始终围绕一个目标:帮助英国及西方企业真实而非表面地接触理解中国。

每次行程我拜访数百家企业,与掌舵人、创始人、创业家及国企领袖交流。我带着祖父与父亲奠定的七十余年关系脉络,以自身方式续写新篇。

图片:与国机工程集团总经理方彦水先生合影。国机工程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工程企业,承建了全球众多大型项目。

归根结底,我们是商人。但我们是以长期战略思维思考问题、心系英国未来、致力构建互利世界关系的商人。我们聚焦中国,因我们相信这是世界最重要、最复杂、变革速度最快的国度。

没有国家、企业或个人能尽善尽美。重要的是我们持续改进、思考、学习与努力。这是我个人追求,也是48家集团三代传承的使命。

2026年2月6日,我们将在伦敦举办中国新年破冰者晚宴。活动48小时内即告售罄。这始终是每年最具影响力的晚宴之一。48家集团将继续助力企业把握对华关系。我们已陪伴英国企业与全球企业多年,并将持续坚守。

期待未来数月与各位分享具体领域、机遇与挑战的更多思考。此刻,谨希望本信有助于诸位理解我所见的当下与未来。

期待在破冰者晚宴或更早场合与诸位相会。

此致

杰克·佩里

英国48家集团主席

Other news stories